close

   

    感覺春分才剛過,夏至馬上就到來了,最近的夏日炎炎,應該有讓大家感受到夏天的氣氛吧!

夏至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(國曆6月21日前後)是北半球白晝最長、黑夜最短的一日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。公元前七世紀,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,就確定了夏至。


《歷書》記載:「斗指乙,為夏至。萬物於此皆假大而極至,時夏將至,故名也。」

 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:「一候鹿角解;二候蟬始鳴;三候半夏生。」麋與鹿雖屬同科,但古人認為,二者一屬陰一屬陽。鹿的角朝前生,所以屬陽。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,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。而麋因屬陰,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;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;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,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。由此可見,在炎熱的仲夏,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,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。  

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,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,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,大約再過二三十天,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。俗話說「熱在三伏」,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。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,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,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℃左右。

起居調養方面,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,大抵會晚睡早起,所以中午宜有短暫的休憩,補充體力。夏季炎熱,「暑易傷氣」,若汗泄太過,令人頭昏胸悶,心悸口渴,惡心甚至昏迷。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,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,加強防護。合理安排午休時間,一為避免炎熱之勢,二可減輕疲勞之感。

夏至三庚數頭伏」,在農歷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進入伏天。此時天氣炎熱,人們食欲不振,開始消瘦,即「枯夏」。可以適當注意飲食補養,北京流行有「頭伏餃子,二伏面,三伏烙餅攤雞蛋」,「冬至餃子,夏至面」的說法。因夏月伏陰在內,飲食不可過寒,冷食不宜多吃,少則猶可,貪多定會寒傷脾胃,令人吐瀉。西瓜、綠豆湯、烏梅小豆湯,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,但不宜冰鎮食之,寒涼食品均要「食適可,勿過則」。

中醫認為,暑氣過盛是夏季致病因素,又稱暑邪,讓人產生頭痛、發熱、口渴等類似中暑的症狀。 夏日心煩氣躁、腸胃功能運作遲緩,適合易消化的新鮮清淡飲食。過於肥膩、滋補的料理,不易消化的糯米製品,應節制忌口。 

補充水分預防中暑 

炎夏要補充足夠水分,維持身體電解質平衡,如果平日有喝茶或咖啡的習慣,需補充更多水分,因為咖啡因利尿,容易脫水導致中暑。 

流汗後猛灌冰飲雖暢快,卻可能衍生胸口鬱悶、呼吸急促等問題,因為冰水會消耗身體能量,不利於氣血循環。經常出入冷氣房,應多喝溫開水、或至少跟室溫差不多的水最解暑,因為熱會讓毛細孔打開來排汗,解除熱氣悶在體內的狀況。 

涼茶、青草茶性味偏寒涼,一般人只能在天熱、大量流汗後喝一些,平時儘量不要常喝,否則腸胃負擔太大容易腹瀉。女性飲用時可加紅糖(俗稱赤砂),中和青草茶的涼性。 

中醫傳授消暑湯方 

民間傳統夏日消暑常用綠豆,無論是用冰糖煮成綠豆湯,或製成綠豆粥、綠豆海帶排骨湯,放涼食用都可去暑熱。酸梅湯也是居家常備消暑涼方,小口啜飲生津止渴又開胃。 

1. 綠豆湯: 
綠豆外皮有清熱功效,因此等綠豆湯煮到豆皮稍微破開即可熄火,可加點冰糖,如果搭配薏仁一起食用,利水滲濕效果更強。不過,綠豆不能久煮,因為解熱精華在綠豆外皮,如果煮得太久豆皮太爛、湯會變混濁,解暑效果也會因此而變差。 

2. 酸梅湯: 
酸梅湯:烏梅、山楂各1兩半,另加入甘草5錢,放入3000~4000cc水中煮約半小時即可,可酌加冰糖。中醫認為酸能入肝斂汗,滋潤身體陰液、養肝及養胃陰,若搭配桂花風味更佳。 

3. 西瓜嫩薑湯: 
夏季瓜果多為涼性,像西瓜就有「天然白虎湯」之稱,可降低體溫、緩解流汗、中暑不適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院長許中華也在《跟著天氣養生》書中推薦用西瓜皮肉中間的白色部分(中醫稱其為翠衣)切片,加嫩薑一起煮湯冷卻後喝,有退火利尿、改善食慾不振的功效。

 

 

 

資料來源: 網路

 

 

聯通中藥.花草茶.手工皂材料坊YAHOO拍賣網址: http://ppt.cc/wP4X4 

粉絲專業: http://ppt.cc/Xyniu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聯通漢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